• 联系方式
  • 南京市建邺区西城路300号
    君泰国际C幢5-8楼
  • 电话:025-84809545

  • 邮编:210019

职工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职工风采

传承红岩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发表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

   红岩青松沐风雨,不朽精神传万世。2023年5月24日-6月3日,我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分批次前往重庆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参观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等地,在缅怀中提升党性修养,在传承中砥砺责任担当。

   红岩本是一处地名,位于嘉陵江边。这里的地质结构主要由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边的山嘴,因此又叫红岩嘴。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成立。因为城区住房不够,在日机轰炸下很不安全,就搬到了这里,门牌号为红岩嘴13号。红岩,普普通通的红石头,从此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红岩、曾家岩、虎头岩,被合称为“红色三岩”。虎头岩便是《新华日报》总馆所在地。《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机关报,有着“新华方面军”的美称。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厅内有一台印刷机,便是当年印制《新华日报》的机器,就连它都被反动派“逮捕”“扣押”过,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珍贵史料、一幅幅承载历史记忆的宝贵照片,生动地讲述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彰显了红岩精神的独特内涵,让我深刻感受到共产党人、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和浩然正气。

   行至歌乐山山腰,便能看到白公馆了,这里地形险要而隐蔽,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后被改为军统的看守所。十余间住房成了牢房,地下储藏室成了地牢,防空洞成了专门审讯拷打革命者的刑讯洞。这里的大门终年关闭,只留了一扇侧门供人进出。在这座紧闭的监牢内,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人人都知道的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父母亲都是地下党员。1941年,才8个月大的他随父母被抓,从此被囚白公馆。由于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难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小萝卜头”。他利用年龄小,相对自由的条件为难友们传信、递字条,深得大家的喜爱。8岁过生日的时候,狱友黄显声将军送给他一支红蓝颜色的铅笔,他一直舍不得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挖出他的遗体,小手里还紧紧握着这支铅笔。

   1949年10月1日,重庆尚未解放,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白公馆。关押在同一间牢房的罗广斌、丁地平、陈然、王朴、刘国鋕5人激动万分,商议做一面自己的五星红旗,等解放的那天打着红旗冲出去迎接胜利。他们拿出一床红色的被面,几张黄草纸,通过自己的想象做好红旗,把它藏在了地板下面,还创作了一首诗“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后来,除罗广斌、毛晓初策反看守成功脱险,其他人都倒在了黎明前。

   渣滓洞看守所距离白公馆不算远,这里原本是一个小煤窑,废渣很多,所以被叫做渣滓洞煤窑。1943年,军统特务看上了此地的特殊地形,将其改为看守所,关押白公馆迁移来的“政治犯”。《红岩》小说中“江姐”江雪琴的原型江竹筠,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后,就一直被关押在这里。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江姐始终咬紧着牙关。她被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敌人秘密杀害时,年仅29岁。1949年11月27日,离重庆解放只有3天,国民党反动派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实行集体大屠杀。一百八十余人殉难,仅15人脱险。

   歌乐山不曾言语,人们却记住了这一句话:“他们在烈火中永生。”万水千山已过,我们不但需要为之动容,更应继续跋山涉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植根于民族精神的沃土,学习红岩精神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通过此次参观学习,使公司广大党员干部触动了心灵、锤炼了党性、升华了思想。大家纷纷表示,要当好红岩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从革命传统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淬炼忠诚的品格、涵养务实的作风,坚持学史力行,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在新征程上续写新辉煌、开创新未来,为建设美丽江苏、幸福岩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供稿:第二工程处 葛雷;审核: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