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方式
  • 南京市建邺区西城路300号
    君泰国际C幢5-8楼
  • 电话:025-84809545

  • 邮编:210019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党建工作

“探寻历史,颂歌抗战精神”主题征文之一 ——抗战精神永垂不朽,地质先锋勇启“新”程

发表时间:2025-09-03 浏览次数:

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总有无数星辰闪烁。而这些星辰遍布整个天空,在眨眼间便能够将那无尽的黑暗点亮,同时亦能够在一瞬间为无数人照亮前行之路并指引着人们跨越历史的缝隙,穿越岁月的洪流,顺利走向新时代的辉煌大道。

是的,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新起点上,回溯历史,探寻过去,我们不难发现,80年前的胜利号角始终如洪钟般不断在天际回荡,那是正义对邪恶的怒吼,也是不屈灵魂的绝唱。而身为华夏儿女,我们既要铭记英雄的故事,珍视如今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和平,也要能够无所畏惧且义无反顾传承那些卓越的红色精神,勇敢开启新的奋进征程。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所有华夏儿女必须肩负起的责任与担当。

那么,什么样的精神,需要永恒铭记并代代传承?答案便是——抗战精神。在抗战精神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无畏地信念,亦是一种坚定的力量。它虽然属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也早已在时间的推移中悄无声息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内,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奋进前行的源动力。面对困境时,它教会了我们坚韧不拔;迎接挑战时,它教会了我们迎难而上。这种跨越时空的羁绊与眷恋,连接了过去和未来,为每一个时代都灌注了鲜活的生命力。地质先锋们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肩负起了探索自然、开辟未来的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如今,又何以启新征?

传承,根植“日出东方红似火”的情怀

从“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辛弃疾到立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从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梁启超到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古往今来,我国从不缺少碧血丹心、立志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杰。

犹记得,毛主席曾提笔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壮丽诗句,那是1935年5月3日红军偷渡金沙江的故事。在强大敌军的追击之下,面对金沙江的汹涌波涛,红军们仅用了7艘小船,就渡过了金沙江,一举歼灭敌军。虽然,诗句中没有体现出红军战斗的场景,但是以温暖如春来描绘冰冷的江水,足以看得出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此外,“大渡河”也有相关的典故对应。即在大渡桥战役中,毛泽东率领着红军战士们攀登悬空的铁索,冲进敌人的堡垒,帮助后续的大部队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一次舍身就义的大乱战,“铁索寒”这一描绘既生动形象,又饱含深沉的情感。

这无数流血流泪的历史瞬间,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也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有些故事或许未曾被广为传颂,但抗战精神却深深烙印在每一名国人的心中。我能够想象得到,在“共渡难关”的战役面前,阻隔在面前的是苦、重、险的难题,但是先辈却没有退缩。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差的时代,他们没有人叫苦叫累,临阵退缩!无论酷暑炎夏,还是狂风暴雪,他们始终坚守心中的理想,坚守着初衷!

精神日出东方,应被歌颂,更应传承。

坚定,激发“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活力

当旧时代翻页,新时代的曙光照亮大地,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新时代,国家不断出台利国利民的政策,“中国制造”彰显着的大国风范,“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国防力量的战无不胜,民生发展的安土息民,脱贫攻坚的赫赫战功,还有一页页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壮丽诗篇。这百年的故事,这百年的历程,这百年的汗与泪,都足以让我们坚定信心前行。岁月沧桑,亘古不变的是四季的变换,是源远流长的革命精髓,是祖国抗战和反法西斯这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

忆峥嵘岁月,冲锋陷阵,无私奉献,正气凛然,勇攀高峰精神从未忘。地质事业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承载着探索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科技进步的重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江苏省地质事业也翻开崭新篇章,绘就了一次次不朽传奇。

这传奇,是盐碱地的生“金”护“绿”。十余年来,江苏地质工作者深耕盐碱地治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成熟的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及行业标准,实现“有稳定淡水”1年、“无稳定淡水”2年内将未利用地转为新增耕地,为江苏补充了重要耕地资源。2024年,江苏省地质局“滨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改造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荣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传奇,是专属卫星的精准“把脉”。2024年10月江苏省首个地质专属卫星—“江苏地质号”出征仪式拉开帷幕,预示着江苏省地质事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颗卫星将为地质勘查、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准数据支持,助力解决复杂地质问题。这传奇,是江苏地质事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全面创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江苏地质事业以改革为引擎,不断突破传统模式,掀起改革发展的新浪潮。“事企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扬起,江苏省地质局及所属单位通过深化合作与资源整合,构建起更加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为江苏现代化发展灌注源源动力。“三光荣”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成为推动江苏地质事业不断前行的内在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工作需求,江苏地质人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智慧,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地质事业“新格局”注入了强劲动力。

活力源于变革,应唤醒潜能,勇敢奔赴。

奔赴,激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在未来,我又该如何跟上脚步、铿锵前行呢?

首先,坚持“中心”,把准航向。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对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而言,这意味我们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的领导和安排部署,确保行动、方向、内心都能够和上级保持一致。而“保持一致”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努力提升政治素养和内涵,通过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案头书、行动指南,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提高个人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同时,还要以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检测学习成效为着力点,确保自我的“改革”始终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坚定“改革”,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启示我们要能够在改革中坚持原则、坚持导向,并直面困难和挑战。在当前江苏地质事业改革的大浪潮之中,每一名地质工作者都是“源动力”,要积极履职,要更好地听从上级的安排、部署和指挥,并且在工作中注重左右的协调和配合。同时,还要在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以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改革路径和方法,比如,注重吸收领导和身边同志们优秀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应用到自身的工作创新过程中,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最后,开拓“前行”,乘风破浪。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需要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对党员地质工作者而言,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一种“精神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这种精神气强调了在工作中不断地突破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利用新的方法和路径做到“勇于创新”;还要能够注重学习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素质能力,做到“敢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地质事业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抬头仰望,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万物在温暖的光辉中更显生机。正如党旗下的我们,在阳光的照耀下,志向更加坚定,信念更加执着。地质事业改革的新征程中,要勇做先锋、争当先锋、成为先锋,做好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地质梦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供稿:人力资源部 侯志睿;审核: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