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颂歌抗战精神”主题征文之三 ——奔赴一场青春与信仰的远征
发表时间:2025-09-05 浏览次数:次
光阴流转,当岁月的指针指向2025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虽然硝烟散尽,枪声已远,但回望那段山河破碎、众志成城的峥嵘岁月,无数先烈用生命筑起的长城,用热血浇灌的和平,这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英雄的鲜血,每一段故事都凝聚着民族的脊梁。如今硝烟虽散,那段镌刻着不屈与抗争的历史,仍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指引我们铭记过往、守护当下、奔向未来。
八十年光阴流转,不足以磨灭历史的刻度;八十年风雨兼程,我们始终铭记先辈的征程。抗战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领土完整。“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我们记得赵一曼女士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始终坚贞不屈,她心中对祖国的那份炽热,让她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记得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里孤身奋战,胃里只剩树皮棉絮仍不肯屈服,他骨子里对民族的忠诚,让他把热血洒向林海雪原。我们记得狼牙山五壮士在悬崖边纵身跃下,砸毁枪支时的呐喊震彻山谷,他们胸膛里对信念的执着,让他们用壮举刻下“宁死不当俘虏”的丰碑。我们记得左权将军运筹帷幄、血染太行,在烽火连天中留下“太行浩气传千古”的壮烈诗篇。无数民族英雄,用铮铮铁骨筑起名族长城,所以我们必须记得从他们仰望的黎明,走到我们今天拥有的阳光,脚下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这一份份沉甸甸的使命跨越时空,让这不朽的功勋照亮我们未来的光。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天安门广场的晨光里猎猎飘扬。这面曾浸染着抗战英雄鲜血的旗帜,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便成了亿万中国人心中“站起来”的象征,更指引着祖国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在工业领域,我们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造不出来”的窘境起步。到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车轮滚滚间,奏响了中国工业自主的序曲,无数建设者扛着“自力更生”的信念,在荒原上建起工厂,在深井下挖出能源,让中国工业从无到有,渐渐有了支撑国家发展的“钢铁脊梁”。在科技领域,我们顶着封锁与压力,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1964年,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带着《东方红》的旋律进入太空,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之一。在农业领域,我们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一次次刷新亩产纪录,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从愿景变成现实;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如今长出了高产的粮食、优质的作物,不仅填饱了国人的肚子,更让中国成了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守护者。在基础设施领域,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从南京长江大桥横跨两岸,结束“长江天堑不可越”的历史,到港珠澳大桥飞架伶仃洋,创造多项世界第一;从青藏铁路克服“高原冻土”难题,将火车开上世界屋脊,到高铁网络四通八达,让“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了日常。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织成密集的网,不仅拉近了城市的距离,更让中国成了全球公认的“基建狂魔”,也为经济发展铺就了快车道。中国科学家们用智慧与执着证明:别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们也敢闯敢试。
从抗战胜利时的百废待兴,到如今在多个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五星红旗见证的,是一代代中国人接过英雄的接力棒,用拼搏与坚守写下的答卷。这面旗帜里,有过去的热血,更有未来的方向,它会继续在风中飘扬,指引我们走向更辽阔的天地。如今的我们身处各个岗位,作为新时代的江苏地质人我们用脚步丈量着这片曾被战火洗礼的土地,用科技赋能着新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实验室里破解地质密码,在工地上攻克技术难关,在田野间践行惠民承诺,我们始终牢记开拓创新是我们不懈的探索,敬业实干是我们永远的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地质人将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地质事业的实践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航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我们将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使命,当以青春之我,传承实践伟大使命精神,让其在时代的土壤中绽放新的光彩。(供稿:勘测设计院 丁艺雯;审核:夏燕)